首页 快讯 > 正文

【地评线】桂声网评:让体育课真正成为“育人体魄”的重要阵地 今日要闻


(资料图)

走进成都天府第七中学体育馆,墙上张贴着足球、篮球、排球等项目的课程运动能力等级标准,十分醒目。作为首批《学生运动能力测评规范》(以下简称《规范》)国家标准的试点校,成都天府七中每月进行双周测评,并且用全员培训和专业教师深度研修的方式,让《规范》更好地走进课堂。(9月10日 新华网客户端)

曾经,校园体育面临评价无统一依据,课程无学段衔接,学生无分层发展等困境,深陷“小学教拍球、初中教运球、高中练投篮”的循环怪圈。体育教学如同无舵之舟,在课程衔接性、学生运动能力分层分类教学等方面举步维艰,制约着体育教育质量的提升。2024年5月发布的《规范》,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制度支撑。《规范》第一次用六个等级的“能力刻度”,为每个学段、每个项目的运动能力“画像”。基本运动能力按学段对应等级(如小学毕业达2级、初中毕业达4级),专项能力则按难度分三期进阶。这种“定级不定项”的设计,如同为学生体育成长铺设了“高速铁路”,每个车站都有明确的到达标准和下一站目标。

过去体育课是“老师教、学生跟”,不管学生基础如何,都练同样的动作。如今依托这套覆盖21项专项运动、1项基本运动能力的国家标准,让分层教学成为常态,让因材施教成为可能。目前,全国已建立59个试点区和800多所试点校,覆盖省级、地市级和区县级三个层面,形成了立体化推进网络。所有试点区校均已接入一体化数字教研平台,可实时上传试点成果,分享实践经验。天府七中每月进行的双周测评、自主研发的“一生一册”记录手册,正是用这套标准将“模糊教学”转化为“精准育人”的实践,推动体育教育从“应试训练”向“素养培育”转型,让体育课堂从单一的技能传授转变为培养学生运动素养的乐园。

随着《规范》的实施,从试点区校的立体化推进网络,到一体化数字教研平台的实时数据共享,从针对不同应用场景设计的试点方案,到教师招聘环节对专项技能水平的明确要求,再到质量监测中“定级不定项”的灵活举措,一系列配套措施相互衔接、相互促进,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校园体育生态系统,让《规范》真正走进课堂,落地生根。天府七中等试点校落实《规范》的创新实践,是重塑体育教育价值内核的真实写照,更是全国校园体育在《规范》引领下迈向素养培育新阶段的生动缩影。实践证明,《规范》如同一把精准的尺子,量出学生的能力差异,也量出教学的改进方向,让体育教育真正回归了“健全人格、锤炼意志”的本真。

体育教育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,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,更是培育时代新人的有效路径。从墙上的等级标准到学生眼中的运动热爱,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到课程体系的完善,《规范》这把尺子,涵盖了课堂教学、师资建设、质量监测等各个环节,让学生的运动成长有章可循、有据可依,不仅量出了体育教育的新高度,推动校园体育教育质量与社会体育认知的双重升级,更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奠定了健康基石。尽管《规范》的实施已经取得初步成效,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面临一些挑战。各地必须总结经验,直面挑战,不断完善《规范》的实施机制,以更加科学、严谨的态度推进《规范》落地落细落实,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运动中遇见更好的自己。(林伟)

标签: 实况网 热点资讯

精彩推送